陆家嘴东路15号、陆家嘴中心绿地南面,有一所古色古香的老宅,名为“颍川小筑”,是吴昌硕纪念馆。而在近百年前,这里是东方医院首任院长陈桂春先生的老宅。
1920年,民国初年。彼时的浦东沿江地带,成为浦东地区最早整片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随着一批渡口码头的形成和工厂、仓栈的出现,大量外来人口陆续迁来,集聚而居。然而,浦东的市政建设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甚至没有一所正规的医院,缺医少药成为民生难题。
一批爱国爱乡的有志之士成立了浦东同乡会,由陈桂春、虞洽卿、王一亭、吴昌硕等人具体操办,通过义卖书画等方式筹资,于1920年捐资成立浦东医院,这就是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前身,缓解了普通老百姓就医难的问题。由此,浦江之东诞生了首家医院,这家由中国人出资和管理的西医医院,也打破了当时外国教会“行医布道”的垄断格局。
早期东方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正是从位于陆家嘴的这处老宅开始,东方医院以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浦东精神为指引,阔步前行;也正是如此,东方医院把老宅的屋檐作为标志性元素,设计到了医院的院徽里——为的是铭记,铭记从这处老宅走出的爱国之士;为的是责任,担负起强国兴国的重任;为的是传承,传承守护生命和健康的大爱精神。
历史渊源:急诊与灾难医学的前世今生
东方医院的急诊与灾难医学发展源远流长。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后,东方医院第二任院长王一亭等中国慈善家组织民间捐款,运送装满中国救援物资的轮船“新铭号”从上海出发到达神户,成为最早到达日本的国际救援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东方医院(时名市立第三人民医院)曾先后派出两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叶鸣、莫韻竹、王漫如、王惠民、任美芬……这些名字被记录在东方医院的医院历史中,其中,王漫如在朝鲜战场上荣立三等功。
东方医院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
1965年,马龙瑞任浦东中心医院(现东方医院)院长,1980年,他在上海医学会刊物发表了“人死观”,是国内提出将遗体捐献医学研究的第一人。1970年,上海船厂“风雷号”失火,当时医院候诊室、走廊、会议室、食堂开辟为临时病房,全力完成抢救任务。1981年,上海市医务系统第一个急诊科在东方医院(当时名为黄浦区浦东中心医院)成立。
2008年5月12日,汶川突发地震。6天后,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率领多家医疗机构的70余名医疗队员,组成上海市第二批抗震救灾医疗队赶赴汶川震区。连续作战12个日夜后,刘中民艰难完成了63名伤员和100余名伤员家属的转移工作。亲历灾区,让他深深体会到灾难中的医学救援与医院急诊室抢救的巨大差别。同年9月,刘中民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国内首个急诊与灾难医学系。与传统临床医学教育不同的是,学生除接受传统临床培训外,还要懂得现代灾难医学救援的科学知识,并亲赴灾难地进行救援演练。
刘中民在汶川震区转移伤员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夕,上海市卫生应急医疗队初建。队伍由东方医院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配备国际先进救援设备,并圆满完成世博会全程医疗卫生保障工作;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赴上海,对医疗队展开认证评估,对照40余项评估要求,逐条进行实地查看。最终专家组一致同意,上海市卫生应急医疗队从全世界60个国家的200个医疗队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支通过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2020年3月18日,赴武汉支援44天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整建制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53名队员,圆满完成各项医疗救治任务后回到上海。一个多月的战斗,他们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方舱医院搭起“生命方舟”,实现了三个零:患者零召回、零死亡,医护零感染。2020年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荣获上海市劳模集体。
作为中华医学会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委,刘中民欣慰地发现,20余年的学科积累与城市应急管理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实践和理论,被科学运用到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敢为人先:干细胞,厚积薄发探新路
近年来,干细胞研究也迅速成为各医学强国争相竞逐的热点,而东方医院又一次以弄潮儿的身份走在前列——2012年底,医院成立“干细胞工程转化医学中心”;2014年起,获批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二期项目(获批经费2.55亿元),建成干细胞“全链条”功能平台;2017年,成为国内首批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之一;2019年1月,发布《干细胞制剂制备与质检行业标准(试行)》,受到业内瞩目;2020年10月,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专项3项,占全国当年该重点专项获批项目的1/3。
2017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上海要优先发展干细胞。国家方向、地区发展、科技进步、使命召唤、政策开放在干细胞这个节点上,汇合了。
东方医院干细胞储存设备
2018年,上海市教委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将“干细胞与转化”领域交付同济大学,由附属东方医院干细胞产业基地牵头建设。同年,东方医院纳入了上海市卫健委再生医学与干细胞研究协同创新集群。2019年7月,上海市发改委首批12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唯一聚焦干细胞领域的中心也花落东方。2019年12月,全国唯一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正式揭牌,该库临床库依托东方医院建设。
2020年3月初,响应习总书记“要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的号召,东方医院派出团队入驻武汉,开展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治疗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安全、有效,36例重症、1例使用ECMO危重症患者全部治愈。
东方医院干细胞研究人员
爱在东方:党建引领的“金色纽带”
百年东方,与爱同行。早在2001年,东方医院就率先成立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医疗机构中第一家医院社工部,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将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的过程与细节之中,成为医院人文关怀、优质服务的一张靓丽名片。
自2012年起,东方医院开设全国首个“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四全服务、八个优先,为聋人提供无障碍就医绿色通道,9年来,每个星期五的下午,在医院门诊三楼的拐角处,都会看到聋人、家属、助聋志愿者们亲切的交流、满意的神情和安心的笑脸。助聋门诊先后荣获上海市志愿服务创新项目、上海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的医务社工沈宜君还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
“无声有爱”助聋门诊
2015年,东方医院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并保持殊荣至今。2015年7月1日,陆家嘴街道“金色纽带”党建模式正式启动,创建这一党建品牌的主要目的是在中国“生产力最活跃的区域”,打造“最有活力的党建”。从此,一条看不见的“金色纽带”,将陆家嘴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社团和组织连接起来,党建引领、多元共建,共享人民之城。
东方医院党建活动
作为金色纽带第二个片区(斯米克片区)的牵头单位,东方医院党委联合陆家嘴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开展了一系列党建联建的探索实践,建立了院外、院内融通共建的提升改进机制,探索出一条区域化党建联建的新途径,更好地满足区域内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浦东发展、筑巢引凤,一大批医学专家落户东方,让更多的浦东百姓共享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医学专家陈义汉、刘中民,肿瘤医学专家李进,普外科专家胡海、傅传刚,呼吸重症专家李强,上海工匠、消化内镜专家徐美东、上海医务工匠张奇……这些来自东方的名字,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
去年,恰逢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也迎来了建院100周年。从“让浦东人民看病不过江”的初心开始,他的成长带着浦东开发开放“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烙印,这家申城最年轻的三甲综合性医院,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