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17年的李丛告诉北青报记者,自2017年开始,他多次无偿献血。
“在我第一次献血时,医生就问我要不要加入中华骨髓库,我一想,既然初衷是为了帮助他人,那为什么拒绝呢?”李丛说,他自加入中华骨髓库之后,几年里没有接到过一次求助。直至今年5月底,正在值班的李丛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电话,称他在中华骨髓库的血液留样与一名患白血病的儿童初步匹配成功,并询问他是否愿意帮助这名患者。
“愿意,我当然愿意!”李丛说,听到他痛快的答复,医生告诉他要和家人商量好之后再确认是否捐献。李丛没有丝毫迟疑,“医生,这事儿我能做主,我肯定捐。”当他得知这名患儿与自己儿子同年出生,生日只差11天时,李丛更加坚定。随后,李丛按照医生要求,不断加强每天锻炼的运动量。
“大家都是为人父母,我知道孩子病了,家长有多心急。”李丛在答应过捐献之后,开始考虑如何向儿子“交待”。当前正值暑假,别的父母都在带孩子出去玩,自己却要离家数天,提前住院按时注射帮助生产造血干细胞的药物,为捐献做准备。
几经犹豫,他决定实话实说,“他是个大小伙子,应该告诉他。”李丛说,令他没想到的是,儿子和他说:“李丛!你去救小弟弟吧!我行的。”
8月5日8时许,李丛早早来到移植中心,左右两只手臂都扎上钢针,一边抽血经过机器过滤出造血干细胞后,再由另一边胳膊输回体内。
当时负责提取造血干细胞的医生告诉北青报记者,由于造血干细胞提取十分困难,需要不断循环抽血、输血,李丛从8时许到13时40分许,一共五个多小时,将全身血液过滤三遍,才得到患儿所需的200亳升造血干细胞。
之后,李丛的领导特意为他批假半个月好好休养。李丛说,“我献血完全是个人行为,没想到单位还给我放假,挺对不住我这些同事们的,让他们跟着受累了。”他最感动的是自己出院去接儿子时,儿子扑上来搂住他的腰半天不肯放手,“我相信,在儿子眼里,我是一个好榜样,也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里,这份爱心能通过其他途径传递下去。”李丛说。

文/本报记者王浩雄